楊振寧百歲生日演講 - 蜜蜂知識大講堂
9月22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和香港中文大學三所高校聯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華誕在清華大學舉行。
在會上,楊振寧發表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講話,主要就是談他與鄧稼先的世紀友情,感情真摯,讓人動容。
楊振寧生于1922年,他一生輾轉世界各地,不知同國內外的多少人物有過交往,但唯獨對鄧稼先念念不忘,稱其為“最重要的也是我最親近的朋友”,楊振寧認為鄧稼先與他之間:
不止是學術上的關系,也超過了兄弟的關系。
那么,楊振寧究竟跟鄧稼先有什么淵源呢?
鄧稼先生于1924年,跟楊振寧一樣都是安徽人,他的父親鄧以蟄跟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相交多年的老友,在北京讀中學期間,鄧稼先與楊振寧結成好友。
后來兩人同在西南聯大上學,又先后到美國讀書,他們在學業上彼此促進,在事業上也各自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鄧稼先被稱為“兩彈元勛”,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受限于時代背景,兩人后來其實是聚少離多。不過兩人的深厚友情并沒有因此而消磨。
在鄧稼先去世后,楊振寧寫了一篇《鄧稼先》的回憶文章,說鄧稼先和奧本海默作為中美兩國原子能領域的領導人物,性格卻大為不同,鄧稼先不像奧本海默那樣鋒芒畢露。
“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鐘,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對于鄧稼先,楊振寧的評價非常高——當然鄧稼先無愧于這種評價。在鄧稼先因病逝世后,楊振寧給鄧稼先的夫人寫信安慰:
——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知道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從長遠的歷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價值的。
——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確實,作為歷史的經歷和見證者,楊振寧太清楚一個人的真正價值是什么了。
在百歲生日的演講中,楊振寧提到鄧稼先曾給他送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有鄧稼先想跟他說但沒有說出來的話:
在這個信的最后他這樣給了我一個期望,是“但愿人長久”,他把“千里共嬋娟”改了一下,變成“千里共同途”。
楊振寧說他對這句話想了很久,一開始沒有看懂,但后來他就明白了:
我覺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鄧稼先說: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自鄧稼先去世后,楊振寧為國家、民族做了很多努力和貢獻,想必他心里是一直惦念著鄧稼先的期望的,朋友相交數十年,所做的都是偉大的事業,也算是殊途同歸了。
這篇文章說楊振寧和鄧稼先,其實是因為最近一直在想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問題,像鄧稼先、楊振寧這種相交莫逆,哪怕陰陽相隔,仍然情深義重的友誼,實在是很珍稀的。
李叔同當年同好友別離,因為傷感,就寫了一首詞曲,其中有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所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人生在世,人山人海,因緣聚散,悲歡離合,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有些事,不到一定的年齡,是體會不到人生的悲涼和世事的無常的。萬物皆空,唯有真情是莫大的慰藉。
很多人終身無緣相見,很多人只有擦肩而過的緣分,有些人就是一頓飯的交情,有些人則是心心相印、此情不渝。
如果我們能夠像鄧稼先一樣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過有價值的一生。如果我們能有幸遭遇鄧稼先和楊振寧一樣的友情,那這輩子也就值了。
八之家蜜蜂養殖網(www.shebastudio.com),助您成為養蜂行家!若覺得我們的知識對您有用,請收藏本站,或分享給您的同行、朋友、家人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