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該不該填家長職務 - 八之家蜜蜂知識收藏榜
在一部喜劇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班里一名同學獲得區里作文比賽一等獎受到老師表揚,作文的題目卻是《我的區長父親》。哄堂大笑中,一個現實隱憂也浮出水面。學校收集家長職務信息的做法,會不會衍變成影視作品里的這樣一幕?
針對網友所關心的問題,北京市教委回應稱“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職務信息的收集”,且“該信息只用于學籍管理,嚴格保密,不對普通教師公布”。
毋庸諱言,一些孩子上學除了填寫自己的基本信息,還要填報家長信息、匯報家庭情況,這儼然成了不少學校所謂“精細化管理”的表現。這其實可以理解。比如,家庭住址等信息,跟孩子上下學的安全密不可分;家庭收入等狀況,與助學資金的分配緊緊掛鉤;家庭環境等因素,對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有極大幫助,等等。應該說,根據學生及其家庭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直是社會各界追求“因材施教”的理想狀態。正是秉持“一切都為了孩子”的理念,學校收集家長職務等信息的行為得到了不少人的理解和支持。
只不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可不只是喜劇電影里的夸張演繹那么簡單。有的小學面試時要求家長攜帶學歷證書,有的幼兒園對學生家進行“查房”,有的學校發送問卷調查孩子的父輩乃至祖輩……過度收集家長職務、單位乃至住房、車輛等與教學無關的信息,難免讓人浮想聯翩,這到底是在方便“教書育人”還是借機“辨人識人”?
有人擔心,家長職務的高低、收入的多寡,會不會導致對孩子的差別對待,進而誘發暗箱操作的尋租行為;有人顧慮,成長情況的差別、環境的差異,有沒有造成對孩子的刻板印象,結果傳遞嫌貧愛富的錯誤導向。畢竟,在教育層面上,這與有教無類的理念背道而馳。在法律層面上,更有侵犯個人隱私之嫌。
事實上,“見人下菜碟”的擔憂背后,在于這個問題觸碰到人們關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經。從班級座位安排到學生干部選拔,從三好學生評選到對外推薦名額……孩子在學校里的每一次際遇,本質上理應是個人努力的回饋,而不是摻雜人情世故的“交易”。倘若因“家長能力”影響“學生待遇”,用“職務信息”左右“教學水平”,那么最終侵蝕的一定是孩子成長的質量,損害教育在人們心中的分量。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極度的“家長依賴”“家境依賴”,家長會形成嚴重的教育焦慮、公平焦慮,全社會也就陷入“拼爹”“拼家庭”“拼背景”的內卷中無法掙脫。
由此而言,學校收集家長職務信息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一張學生的信息采集表,不應該也沒必要成為父母的信息普查表。要知道,家長職務與孩子教育之間,并無直接聯系。職務的高低與表現的優劣并不相干,更不能成為影響教學工作的場外因素。打破“家長職務信息是‘資源富礦’”的迷思,斬斷“拿職務換利益”的鏈條,是學校的本職,又何嘗不是全社會的本分?該祛除的焦慮要祛除,該廓清的困擾要廓清,才能少一些“另眼相看”,多一些一視同仁。
這正是:區長父親去參評,作文比賽第一名。另眼相看可不行,教育豈能拼家庭。
八之家蜜蜂養殖網(www.shebastudio.com),助您成為養蜂行家!若覺得我們的知識對您有用,請收藏本站,或分享給您的同行、朋友、家人們,謝謝!